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彰显学校文化自信
发布时间:2016-11-30 08:51:46 来源:团委

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 彰显学校文化自信

——大型校园原创话剧《冯从吾》创作始末

本报记者  张烨   李倩    闫冠利

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关中书院,像一面旗帜,昂扬地屹立在依巍峨终南山,揽秀美八江水的三秦大地。400余年来,世事沧桑,岁月更迭,它却依旧“汇人间群书博览之,集天下英才教育之”,发挥着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功能。置身文理,依旧能感受到一生刚正不阿,坚持办学的冯从吾在谆谆教诲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念起  任重道远

冯从吾不顾邹元标劝阻,直言不讳,冒死向万历皇帝进谏,却险遭廷杖冤屈受辱,对朝堂失去信心。幻觉之中见到张载先生,他向冯从吾指点迷津,最终明白了为天地立心; 为生民立命; 为往圣继绝学; 为万世开太平;这横渠四句的真正含义……

这一幕来自我校为弘扬关学精神,打造校园品牌文化而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——《冯从吾》的公演现场。这一晚,场下座无虚席,掌声雷动。这一场剧,历时3年,几经打磨,终于在今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被搬上了舞台。

记者在采访了解中发现,其实这一部反映关学文化乃至是校园文化的话剧的出现,绝非凭空出现的偶然,而是学校近年来倡导关学文化的必然。
    近年,学校对关学精神的重视日益加强,从2015年4月校训的修订到2015年12月《关中书院》记录片的开拍,关学文化作为学校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日益得受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。2016年4月,学校更是将“关学精神”作为升本13周年庆典纪念活动的主题,大力弘扬。学校对校史的挖掘和关学的研究日渐完善,去年11月15日,校长徐可为赴京参加“十二五”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《关学文库》首发式暨研讨会,在这次以弘扬关学精神、彰显文化自信为主题的会议上,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、国务院副秘书长江泽林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等领导均致信祝贺丛书的发布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摄制组还对校长徐可为进行了专题采访,极大地宣传了学校对关学文化的传承。

在这样优渥的土壤中,话剧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,也在借力生根发芽。

多年从事共青团工作的成瑶老师和武文斌老师,他们长期在学生活动载体中致力于校园精神文化的探索,寻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载体,从而打造校园文化品牌,倡导文理精神。就在这时,一部创造了校园戏剧演出奇迹的作品——南京大学《蒋公的面子》,让当时还是团委书记的成瑶老师深受启发。她依稀记得,一次和团委学生路过学校冯从吾雕像的时候,学生指着雕像问她“这个人是谁?”的时候,自己感到的震惊和尴尬——如此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学生竟然完全不知,关学文化的传承,校园文化的塑造,怎样深入人心?那么可否在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工作中,借鉴南京大学《蒋公的面子》这种话剧的形式呢?翻看了众多的历史资料,在了解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基础上,她开始有意酝酿一部属于关学文化传承的校园话剧。

2015年4月,“共和国的脊梁——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”汇演活动之话剧《哥德巴赫猜想》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演,这是一部宣传厦门大学的典型的校园文化精神话剧,团委书记成瑶要求团委副书记武文斌带领学生前去观看。武文斌去之前并没有太大的兴趣,本来打算将同学们安顿好就出来,令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,他从话剧一开场眼睛就再没离开过舞台,同学们精彩的演绎深深打动了他,透过厦大同学们的表演,他似乎看到了整个厦门大学的精神,他感慨万千:“那时我就在想,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做的吗?”在那之后,两人达成一致,坚定了将冯从吾话剧创作下去的信念和决心。

剧本是戏剧的根骨和生命,没有剧本一切美好的愿景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,从2014年下半年,成瑶即已独自开始了剧本的创作,历史半年,一份1万余字的剧本《九千岁的夜宴》终于出炉。剧本讲述了宦官魏忠贤派奸臣乔应甲和王少辉请冯从吾吃饭,冯从吾拒不赴宴的故事。由于历史剧的人物和故事难以把控,对史实了解有限,成瑶找到了学校关学研究所的所长王美凤教授,王教授看到剧本深有感触,就话剧的剧情和人物与成瑶先后进行了多次深入探讨,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,剧本名字也从《九千岁的夜宴》更改为《关西夫子》。

之后,剧本又经数易其稿,不断在剧情上反复斟酌,力求尽善尽美。剧组请教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贾俊侠老师,逐渐翔实历史背景,从四起四落的仕途经历全方位地刻画和丰满冯从吾不畏权贵、心系黎民百姓的形象。剧名也经《关西夫子》最终确定为《冯从吾》。

《冯从吾》话剧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。党委书记雷英杰和校长徐可为一直关注话剧创作和排演的进展,学校还专门邀请了西安话剧院的赵克明、省人民艺术剧院的李俊强和冯舒彤以及等专家为《冯从吾》把脉、提升、包装。15年9月,在全校10个二级学院分团委的通力协调配合下,校团委正式成立剧组,开始招募演职人员。

自此,一切关于话剧的基础准备均已就绪,只待文理学子的排练和呈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入戏   情深似海


      一群对表演心向往之的莘莘学子们,怀揣着希望,踏上了这个满载梦想的舞台。

然而,戏剧班子初步搭建好以后,问题和困难也随着热情接踵而至。学生演员是校园话剧的主体,眼前这些来自不同年级,不同专业,不同性格的孩子们,基本上都是丝毫没有表演经验的“初生之犊”。学校没有专门学习表演的专业,没有成熟的话剧团队基础,甚至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,如何能让他们团结一心?如何能将一部厚重的历史剧演绎成功?一切都只能从零开始。从一开始的解放天性、每天晚上坚持排练,到私底下琢磨角色、查阅资料、观看其他话剧表演,一步也不能马虎。有时候演员和导演为了找到状态和感觉,可能会把“义父,孩儿也给您准备了一份大礼”这样简单的台词反复练习,会把魏忠贤和皇帝谈心的一场戏反复尝试,就在成百上千次反复中,去探索和领悟。
     话剧排练的劳累和繁重的课业经常冲突,都说 “铁打的剧组流水的演员”,很多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“忍痛离开”和“毅然坚守”的两难抉择之中。采访时,武文斌面露愁容地对我们说到:“人员流动性大,演员更替频繁,导致演员不能迅速磨合,难以深入理解剧本是最大的困难”。高强度的排练压力之下,他带领陈猛、殷雪娇、李柏潮等几位学生干部与演员谈心,细心地为他们讲解剧本,努力平衡每位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心态,凝聚人心。2016年4月中旬,演员们终于等到了一次展示成果的机会。学校决定在校庆当晚上演《冯从吾》序幕篇来献礼关中书院更名113周年暨西安文理学院升本13周年”。当时又正值剧组成员参与拍摄的大型纪录片——《关中书院》在央视播出、关学研讨会如火如荼开展,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里,剧组全体人员斗志昂扬,激情以赴,让《冯从吾》的首次亮相,打了一场漂亮的头阵!副校长韩权曾在现场说,希望能将《冯从吾》不断地改进、增添,并且在师生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,使之成为西安文理学院的文化活动品牌,也让“经世致用,崇真践履”的关学精神在每一代文理人之间传承。

收获赞美和鼓励之后,大家对凝聚了诸多心血的《冯从吾》话剧的完整呈现更是无比期待。暑假期间,整个剧组从上到下没有一人悠闲度假,全身心地修改完善剧本、设计舞美、制作道具、匹配配乐、寻找服装、初试牛刀的演员们、也收获了一些舞台经验,认识到一些不足,更加认真地投入准备中。

回忆起从进组到公演前的魔鬼训练,演员们似乎有着三天三夜也诉说不完的故事!

饰演主角冯从吾的樊杰是演绎任务最重的一个:“最大的问题就是年龄跨度很大,神态和说话的语气都要仔细研究”全剧18场,场场都有樊杰的戏,从中年演到暮年的,从做官到办学。他的台词非常多,又有大量文言文,有些口音问题的他,只能不停地和其他演员对戏,更不敢缺席每一次的排练。演员张家铭也坦言说,阴差阳错饰演魏忠贤这样一个奸诈邪恶的九千岁很有挑战性,一开始自己也会很抵触,担心被嘲笑,内心也有过挣扎和退缩。但他说:“一切为了剧组,为了剧组的一切”,后来不但豁出去的释放自己,也一路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和蜕变!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猛哥”的助理导演陈猛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四的学生,他承担的工作和压力也是最大的。为了深入了解剧本和人物,经常坐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,在一页页的《长安县志》《明史》《关学编》中细细学习和研究,台上、台下到处留下了他的身影。多名饰演重要“吃瓜群众” 的学生给当晚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他们几乎全程带着面具,身体要一直处于半蹲和猫着腰的状态。剧组缺人,有些人还要一人多角,甚至做着其他的幕后工作。他们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,戏称“群众演员是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 脸上洋溢着是满足和骄傲。

对他们而言,排练时没有饭点, “见缝插针”轮流吃盒饭,甚至拿干脆面应付都是家常便饭,所以有了一群人端着盒饭,坐在大礼堂门口台阶上的样子;因为训练强度大,一天常常只睡几个小时,极度疲劳下才有了舞台上他们席地而睡,四仰八合的场景;因为赶进度,抓效果,中秋节都是在剧组度过,也因为想多练几遍,才看到了全剧组五六十人3点半才离开大礼堂,走在夜幕低垂下校园里的背影……熟悉他们的人都说,这是一个逗趣疯狂、甚至有些“不疯魔,不成活”的剧组。他们经常说笑打闹,“乔应甲的耳朵、魏公公的嗓子、王大人的眉毛、冯夫子的死人脸” ,九千岁收不住的兰花指,冯从吾行走坐立都是“端着的”是说不完的笑料。排练结束走在路上仍然在对台词,那几句:“这岂不是刚刚好”、“大手笔啊”、“这个时候不讲什么时候讲?”已经融如剧组日常对话之中,张口就来。哪怕演出时脸上的汗水把耳麦都弄湿出不了声,哪怕来不及换衣服,三四层的往身上套,哪怕牺牲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……他们依然说:“虽然累,但是这是大学期间最值得一晒的壮举”“很自豪和这群小伙伴一起看过凌晨3点半的西文理!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辈人  剧以归心

舞台上,夜色似水,雪大如席,冯从吾因为书院被毁,悲愤成疾,绝食以死明志,他的妻子问他:果真看破生死了吗?冯从吾说:我希望我这一死啊!能警醒朝臣以及皇室后人重立圣人之道。魏党清除,奸孽伏法,还黎民百姓以太平。遂安然逝去,终年七十二岁。

这是话剧的最后一幕,但《冯从吾》的故事谢幕却永不落幕。

无论是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的张载,或是创建书院、集关学大成的冯从吾,抑或是重振关学的李二曲、刘古愚,他们都将优秀的关学文化刻在了这片广阔的关中平原,印在了后辈每位关中子弟的心中。冯从吾“无驰于功利,无溺于词章,无夺于毁誉”,善于辨邪恶、判人禽,能分清君子和小人的做事准则;他倡导的“敦本尚实,崇真践履”的学风,说“讲学就是讲德。冯从吾献身教育事业,孜孜不倦以“提醒人心为己任”的讲学宗旨和纲领,“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,存好心,行好事,三句尽之矣。”的人生信条,都融入和渗透到话剧的剧情及人物言行之中。比起课本上毫无生气的黑白文字,比起报告会的上长篇大论的生硬说教,《冯从吾》话剧真正做到了育人于情、育人于剧,成为西安文理学院凝练的校园符号,为师生和校园之间架起了一座灵魂对话的桥梁。

所有参与话剧创作的人,在《冯从吾》话剧公演谢幕的那一刻如释重负,百感交集。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这场话剧比作自己还未出生的孩子,三年的煎熬和等待在这一刻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,从老师到学生,这一刻眼中都满含热泪。对于学生演员来说,因为《冯从吾》圆了自己的舞台梦;因为《冯从吾》发现了自己内在的潜力,“总算做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!;也有人因为《冯从吾》才真正理解了“重德、笃学、躬行、崇高”校训的意义。甚至会因为有更多人开始了解冯从吾、了解校园文化而倍感骄傲和自豪。但对于老师们来说,却不敢说成功二字,甚至还来不及享受喜悦。接下来,专场演出、招募新演员、改进剧本、完善舞台,让《冯从吾》话剧走出校园。未来的路,任重而道远。正如武老师在微信朋友圈里说的:“相信这仅仅只是小小的顿号,点在了孩子们的心中,点中了新的使命和希望,愿这片涟漪能掀起波澜……”

圣人已远,其道永存。四维开张,在我辈人。这是对关学文化的再现,更是对关学精神的传承,它也是文理人智慧的结晶,在彰显文化自信的道路上,文理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迈出又一坚定的步伐!

Copyright©西安文理学院团委版权所有办公地址:西安文理学院高新校区大礼堂 电话:88275610